今年9月上旬到達山東省參加大陸首屆國際蘭展,其內容是個小型化的台灣台南蘭展。在蘭展現場中討論最熱烈的內容不是有那些新品種,而是中國大陸蝴蝶蘭大苗已經可以附帶水苔介質外銷加拿大,而且明年開始也將可以輸美,因此不必再以裸根方式外銷美國。無論是台灣蘭界或是大陸台商,討論的重點就是這項消息,到底對於台灣蘭花產業是否有影響?
我的意見很簡單,"不論此消息是真是假,不必太計較大陸蝴蝶苗大苗能否帶介質外銷美加地區"。因為美加地區此種對於中國大陸帶介質大苗外銷的時間點如果發生在2003年或是2004年,當時蝴蝶蘭種苗在美國市場仍是新奇商品的時代。那時的大陸產品對台灣將是威脅。但是經過5-6年的大量傾銷,美國蘭花市場的廉價低品質大苗已是氾濫成災。購買成本低廉但是品質不佳的種苗,無法為下游的蘭園栽培者帶來利潤。2009年之後,美國的經濟低迷,蘭花更不是廉價消費品的首選,因此在2010年之後,大陸蝴蝶蘭大苗就是大量廉價傾銷,對台灣的蘭界影響已是不大。
在台灣過去的蘭花產業發展經驗中,早已無法以一項技術解決所有問題。蝴蝶蘭是典型的生物產業。自品種篩選開始,組培苗生產,小、中、大苗生產,種苗前處理與儲運,海外蘭園的活力恢復,催梗與開花等就是一系列生產作業,一個環節緊扣另一個環節。其中任一環節失敗,整體產業也為之失敗。大苗附水苔運輸,代表在種苗儲運作業的一項突破,但是不代表整體生產環節即是一了百了。除了系統性與整體性的生產技術,美國的蝴蝶蘭產業更需要依據每個月不同的需求量,自種苗生產階段即規劃生產數量。各消費市場的花型花色需求也不盡相同,也因此必須進行市場調查以決定生產的品種。
美國蝴蝶蘭市場如同歐洲市場,早已走過那新鮮稀奇的時期。2006年下半年之後的急劇的放大供應數量與2008年的金融風暴,只是使得此種過量生產、品質不佳的種苗產業提早陷入谷底。
在2011下半年之後,蝴蝶蘭產業將重新再起。此時期國際市場的要求是銷售時期掌握更精確,花色、花型、花朵大小等開花品質更加提昇。也唯有如此,才能促使消費者購買數量更為增加。因此蝴蝶蘭產業的經營將是更高的技術門檻。其生產管理作業要更加精確細緻。如果將2006年之前的蝴蝶蘭產業比喻成熱鬧的搖滾樂,2010年之後此產業就是一個交響樂團。
自街頭表演,即興演出的搖滾樂隊要轉變成為交響樂團,猶如魚躍龍門的辛苦。也是必須通過此關卡,自我提昇才能自江魚蛻變成飛龍,才是脫胎換骨。而不能在此階段蛻變成長的蘭園與公司,則無法在國際市場上一爭長短,最後只能維持原來的規模,或是在內需市場內混戰,或是如同一些農業作物依靠政府輔助經費得以生存。
以1990年代至2006年這段時期,台灣蝴蝶蘭產業已累積大量財富。除非在2006年下半年之後冒然燥進,過度大量投資,否則前段時期的儲蓄可以支持此段蘭花產業的低潮時期。而且除了歐美,日本等市場,台灣蘭界以其靈活的應變手法,除了內需市場與政府輔助收入,在世界各地仍有許多活動空間。例如近期在中國大陸新疆,青海地區,在大陸三四線城市,在南非,巴西等國,都有台灣蘭界活動的身影。以台灣蘭界的機靈應變,維持2001至2006年的產業規模並無問題。因此也不必操心多慮。但是如果要求超越2006年以前的產業規模,就必需脫胎換骨,要能夠魚躍龍門。蘭界經營者的胸襟與氣度,影響了其選擇停留在2006年或是持續向前。蘭界經營者的胸襟與氣度,影響了其格局,自然也影響他自身的自我定位。
在這段過渡時期,在海峽兩岸,已看到一些公司勇於學習,勇於創新,自提昇自我能力開始,準備嚐試躍過那龍門關卡。但也看到更多的蘭園與公司,仍然不斷地創造神話,藉由神話故事以安慰自己。在中國大陸,仍可看到不斷建立的農業生技園區,不斷興建的溫室與組培苗生產場,不斷地延續著"科學農業"與"生技農業"的中國神話故事。
在台灣,學術界與媒體也是推波助瀾地創造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或許可以激勵人心,或許也因此有機會成為真正的事實。有家雜誌社出人意外寄給我ㄧ本"探索人文地理雜誌":2009年8月號36期。在此份雜誌中報導一位台南縣蘭花生技公司負責人的遠大志向:
"台灣的蘭花栽培會依品種特性區分溫室管理,而荷蘭比不上台灣的細緻。而且台灣不會被荷蘭比下去。因為台灣還有一個重要強項:台灣學術界對蘭花投入的研究資源,應該可以位居世界之首,或者說全世界加起來都比不上一個台灣的研究實力。
據他透露為了與荷蘭拉大差距,現在有蘭花業者正在積極規劃海外市場策略,以台灣為中央工廠基地,以全球為目標,每500萬人口將設立一座衛星工廠,將台灣的技術以整廠輸出方式,就近結合當地的通路商,大力拓展台灣蘭花的世界版圖。"
出身台南縣的政客有句名言"有夢最美"。而在此也祝福此台南縣蘭花生技公司的負責人其理想能夠成真,其成就能夠造福台南鄉里。
在參加大陸蘭展那段時期,蘭界朋友問及要如何使其自家蘭園成為一項產業?如何面對未來中國大陸的附介質大苗輸出?我告訴他們不必憂心中國大陸種苗附介質外銷此項技術。因為蝴蝶蘭產業化的生產是系統化,全面化的生產體系。一項技術的突破不代表整體產業的提昇。而且多量劣質低價的種苗,早已失去其商品價值。
蘭界朋友第二個問題在於"在海峽兩岸,蝴蝶蘭不僅是產業,更衍生如許多的神話,而且又有如許多人相信這些神話"?我想起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的故事。洪秀全在起義之初,為了號召群眾,創造出其為上帝之次子,耶穌之弟等神話,而且以有天神相助以鼓勵人心。在起義之初,洪秀全心中明白,這些杜撰神話只是欺騙信徒並非真實。但是到了太平天國末期,天王被圍困南京城。洪秀全反而深信其過去所創出之神話為真實。因為這些自創神話最後成為天王洪秀全自身活命的精神依據。
在2009年9月初,有此機會參觀山東蘭展,也在山東瀏覽其名勝,看到許多文革之後的山寨版古蹟。藉由美、加兩國即將對中國大陸開放附介質大苗外銷之事項,對海峽兩岸的蝴蝶蘭產業重新思索。以台灣蘭界中經營者的聰明才智,對於金融風暴因而導致需求量縮減的2009年與未來的年代,都各有其應對方式,因此可以維持2006年以前的規模。也可以依據現有規模,藉由更多的神話創造,維持此神話作物。因而對此傳統產業,不必為其操心煩憂。此神格化蝴蝶蘭作物自有其出路。台灣多數的蘭界,都已有其自我定位。
未來研究台灣蝴蝶蘭興衰史的學者將可發現此有趣的發展。自1994年至2001年是第一個時期,2001年至2006年是第二個時期。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則是急速擴張的第三時期,2010年之後,回復第二時期的基本規模。有些蘭友以台灣股市的起伏比較此蝴蝶蘭產業,兩者竟是如此相近。股市中有利多消息的炒作,也有利空消息的釋放,更有對外界資金之吸取策略等等,與近幾年的蝴蝶蘭產業運作方式竟是絲絲入扣。因此蘭界朋友反而笑談我的多慮。台灣的蘭花產業發展至此,已發展出其自己生存之道。這種產業主流生存之道不在於技術創新與海外市場的拓展,而是與股市相同。以現有的經營規模,設法自外界吸取資金。因此此產業短期內都不會衰退。
純以花卉產業的發展而言,產業的基本仍是技術革新,仍是研發,仍是提昇生產效率。蘭花產業之最美境界即是以美麗的花卉提供給予人們提昇心靈層次。這即是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產業。如果希望將此蘭花作物的生產成為現代產業,能在國際花卉市場有其一席之地,能夠永續經營,那就必須勇敢面對考驗。在這兩三年內調整體質,脫胎換骨。"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另一涵義則是"龍非池中物,乘雷頂上天"。對於這些努力的蘭花公司與蘭園,這是我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