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蘭界朋友送來一本資料,名稱為”臺灣蝴蝶蘭全球佈局及品牌化思考論壇”。此活動於100年1月19日舉行。我也回贈一篇八股文”由全球招商看台灣蘭花產業發展趨勢”。此文章來自農政與農情No.223。
由這些資料,馬上想起台灣的鴨母王朱一貴。
自2001年之後,幾乎每年都到達荷蘭參觀Horti
Fair與當地蘭花產業,也看到這產業興衰起伏。在2008年之後此種轉變更加快速。產業擴充太快,市場供應量太多,更加上經濟衰退。因此歐美許多蘭花公司有退出市場,有重新改組,但是也有公司反而更加擴充,更加壯大。
歐洲目前最大的蘭花產業是在荷蘭,其次為德國,丹麥。著名的種苗公司仍是Floricultura,Anthura與Hark。蘭花公司例如Opti-flor,Ter
Lack等。德國的Bremkens公司調整公司營運方式後,如今仍然存在茁壯。
美國有老招牌Matuzi與Kerry’s,規模都已減少,後起之秀如Green
Circle’s,
Mid-American都是荷蘭系統。
台灣十年來也有極大的變化。由北而南,具有規模的公司少於10家。中型公司也少於10家。多了一些號稱鮭魚返鄉的大陸台商公司。產業變化已如此快速,產業主流心態停滯於1990年之前。
台灣蘭花公司或稱蘭園,規模若以栽培面積而言,並不輸給歐美公司。若以生產數量,出貨成功比例,每平方米式每人之獲利等經營指數,則無法與歐美比較。此產業根本的問題是什麼?
對台灣蘭花產業的主導者而言,這些檯面上的大人物都擁有共同的人格特質。這種人格特質造就了近十餘年來台灣蘭花產業的發展結果。而且這些人格特質又是交互影響。
對台灣蘭花產業而言,尤其是蝴蝶蘭產業,這些領導人物的人格特質是什麼?實在是難以細緻描述,也無法一一列舉。然而在台灣歷史上倒是有個歷史人物足以表現此種特質。
台灣有個鴨母王朱一貴,在清朝時以反清復明之名聚眾起義。召集部眾數千人,浩浩蕩蕩往府城殺來。半路中見到一個戲班正在唱戲。眾人蜂擁而上,搶奪大批戲服。朱一貴穿上戲班之皇帝服裝,其妻妾身上披掛皇后與貴妃服飾,其他人搶得丞相,將軍等服裝,一一裝扮然後高呼萬歲,登基稱帝。原來戲班眾多戲子紛紛竄逃,回首遠望這些人上演此種登基大戲。真正之戲子深嘆雖然自身為戲子,仍有劇本可依循。這些人搶得戲服,反而演的不倫不類。
因此在2011年之初,回首十餘年之產業變遷。鴨母王雖然已成歷史,其故事已成為民間傳奇。但是鴨母王精神永遠不死,永存於台灣蘭花產業。中國各行業各有其崇拜之神明,如木匠之拜魯班為神。台灣蝴蝶蘭主流產業以朱一貴為此行業之正神,正是絲絲入扣。 |